3/08/2022

白白們

話說我對於白色的車子,一直有一點特別的喜好

雖然有時候會覺得其它顏色也蠻好看的,但能選的話大多是選白的

小白是Honda civic 4d 六代,Vtec 1.6L engine,改來改去,也多多少少動了不少東西,

Custco 短行程避震,buddy club避震,金屬油管、平衡杆,金屬來令片,高流量濾網

另含一套百萬音響

Denon主機,Pionner mp3主機,前級分音器,Audio control 電子分音 ,一顆sinfoni專推高音(Sears蠶絲高音),一顆sinfoni專中音(phase linear 6.5 白盆),一顆DLS超低音(phase linear 12)

基本上台灣絕大多數的汽車音響都幹掉了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在LA念書的时候是一台灰色的Civic 應該算是7還是8代吧?那也是沒啥選擇的結果
後來到上海,第一懶的去拿駕照,又覺得中國車貴,上海車牌貴(一張牌要一萬五 USD) 就選擇都地鐵或是小黃了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回到美國後,我覺得是太久沒開車了,腳比較癢,考慮來考慮去,就弄了一台BMW 440i GC

有coupe的車型,又有四門可以載小鬼   320馬   0 to 60 mph in 4.9 sec

雖然美國路上有很多怪車,不過正常情況下100mile內應該都是比敢不敢踩,開著開著五年也去了。

我記得2020年二手車價已經跌到2w鎂,沒到碰上疫情反彈, 2021年價格回到三萬鎂,給了我個想法,是不是借機車價高把車換掉,於是開始找車


當時家裡已經牽了三台BMW, 開到有一點無聊。去試駕了850 (5百多馬的樣子)一點感覺也沒有。於是開始看其它牌子。

Audi覺得太me too

Maserati 太久沒 refersh

Porsche買不起,隨便搭一捨就要十萬鎂 

看來看去動到mercedes 的含頭上


我的需求是車子要大一點,不能比440慢,雙門四門其實都可以

最後決選是CLS or E coupe,最後試價了CLS 450覺得太重拖,就決定E couple

車子足足訂了5個月才來,運氣很好,車子應該是在俄烏開戰前就到港,不然肯定遙遙無期

在我把440賣掉前,有了二白跟胖胖白一起拍照的場景

也是個紀念


2022 AMG E53 coupe 429馬 4.3 sec 0-60 mph AWD.  MANUFAKTUR Moonlight White


看著照片,舊愛還是很美呀!!

 







10/08/2021

Wood Filler

這一篇,我想要聊一下wood filler,中文不知道要叫什麼,木頭補土? 在中國好像叫木膩子 簡單的說這東西就是用來填補木頭的空間,通常原始是軟的,當接觸空氣後就開始變硬,變成一個類似木頭的結構,支撐性應該不到那個強度,主要是上漆美觀 市面上產品百百種我自己用過下面幾個產品,剛好各有不同的屬性
 1. 3M bondo: 3M出了一系列這種產品,可用於金屬或是目頭。有些金屬產品的review另人印像深刻,像那種崩牙的螺孔,可以挖掉後靠這個重建。這產品分兩部分,金屬罐頭裡的是流動性高的原料,使用時加上硬化濟。 


 2. Minwax Wood filler:這東西打開就像是木頭的紙粘土,乾掉的時看來孔動比較多,但打磨後看來還可以 


 3. DAP Plastic Wood: 這東西有多種顏色,原始型態流動性最高,其它類似 



 在使用上有幾個考量點 
1. 強度: 沒有特別比較,不過感覺上可能bondo的強度高一點,以我自己摸硬掉後的filler的感覺 

2. 硬化的時間。bondo超快,幾分鐘,動作慢一點,就硬掉了。如果是大面積高厚度的使用,他可以增加工作效率,因為不太需等太久就可以下一步動作。不過這也是缺點,我的感覺是攪拌硬化劑後,大概只有1~2分鐘,之後就硬掉了。Minwax 如果厚度高的話要等很久,我之前補一塊木頭,隔天還沒全乾,我大概等了兩天才接下一步動作。Plastic Wood感覺流動性很高。我沒有在大面積上使用過。 
 
3. 支撐結構。我感覺小區域使用上,可能都沒什麼差別,三個產品都可以順利沾上硬化。如果要大面積高厚度使用,Minwax 應該可以直接使用。另兩家估計要有支撐結構(也就是要創造一個容器給wood filler)。 

 小結,我自己覺得三種產品的特性多少有一點不同。使用的時機會有一點不同,可以依據拖工的情況來選擇產品

在美國怎麼買車?

 這一篇隨手google就有一大堆出來。

在美國絕大多數的地方是需要開車的,當時搬過來時,房子還沒搞定,車子就先弄到手了。有車才能看房嘛。怎麼買車,不同人有不同的說法,以下是我的操作。

美國弄台車,約有三種方式:

1. 直接現金買斷

2. 貸款

3. 租(lease)

無論那一種,最關鍵的計算基準都是車子售價,(貸款可能還要考慮利律)。怎麼談價格,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操作,我是這麼搞的。

多晃晃晃多試駕,等到有心誼的車款後,研究一下你理想的買價,心裡有個底。

大概在預期拿車的兩周前,最好是月底拿車,月中開始操作:

第一步,先走 costco auto program。這個只能做為起步,不能做為終點。dealer會直接給你一個costco的價格,說這是costco議過價的。我自己的經驗,以一台 costco 60k的車子,實際的成交價通常能再低個3~5k。同時再去看看另一家dealer,這家sales的報價,不見得高低。不過留個連絡方式就可以走了。約一周後,兩個sale一定會follow你,接下來就交互講價。不用搞到天怒人怨。不過心裡會有一個底,價格是什麼樣子。而且接近月底,他們愈拚。

例如costco價是  down $5k,每月$800。就可以直接跟sale說我想要down 5k, 每月$600。

costco價是60k,可以跟sale說我要53k。

以我們最近lease的一個case來說,本來兩家價格談的差不多了,約是每月$400上下,有家sale硬是找出一台4000mile的loaner car , 車況跟新的一樣, 可以每月再降一百多。立馬就決定他了。簽車後的隔周,另一家sales來follow,又說他們出了一個什麼絕佳的方案,不過當時我已經懶的再聊下去了。由此可知,身為一個買家,只要錢不拿出來慢慢拖,總會有一個sales拿出一個吸引你的方案的。

當時第一台車是在dealer那買的,當天其實並一定要買,但sales很拚的硬是要留下我這單。我就給他開了一個我都覺得不太可能的價格,說只能賣這價我就買。我還記得當時sales裝的一付我的價錢很誇張的樣子,我說,你覺得不行那就算了。'最後,多出一千成交。開出門車的價格還不到stick price。

總之,我自己的操作大概就是這樣,可以用電話就多家比價。如果人已經在dealer身不由己。就開個天方夜談的價格,再強調一次,  身為一個買家,只要錢不拿出來慢慢拖,總會有一個sales拿出一個吸引你的方案的。


Chanel J12 Chromatic GMT 開箱


這是一篇悲慘的故事,因為實在太慘,遲了六年才有勇氣寫出來 

 

當年其實對這支表也沒什麼感覺,是有一次被朋友推坑 Chanel的男戒才踏進 chanel店。

我覺得我戴戒指不是很好看,後來沒買。當時的男sales戴了一支J12,他小推了一下,當時沒什麼感覺,就走了 。

 

奇怪的是,沒想到之後幾年J12的倩影常常在腦中出現。我知道它是一支專業玩表人不屑,靠美色又有相當多人買的表。不過這價位的東西也不像是菜場買菜,這事就一直懸在那。

 

當時的情況已經記不清楚了,應該是在我刷下人生最大的一張卡單後,心裡實在是無法平衡。只好自殘來平衡一下。




 

手表本身基本如預期,說後來這支鈦版停產了。我想也好,基本上就保質了 

唯一可以念念的是Chanel。約在五年後回去保養了一次,花了10000左右油洗回來後刻度居然是歪的,所有的工作人買都沒發現,幸好我走之前看到,讓他們修正。我住在林口,去一趟101時間不說,taxi就快1000。我要求他們因為我多跑了趟給我打個折扣。說不行,多送了我兩本沒屁用的 memo紙。事後居然還有follow up email問滿意度。抱怨完後也沒人follow我。我想可能是我不夠格當Chanel客戶的原因。

10/04/2021

一個在美華人對於 Sony WF-1000XM4 and Apple Airpod Pro 的差別

 

網路上對於這兩支無線耳機的 review and 比較,應該幾百篇了,在這裡就分享一下我個人最後的取捨

我本來是用apple airpod 二代,約幾個年頭了。平常我也不太需要noise cancellation,所以我也沒覺得pro對我有什麼吸引力

Covid這些日子來,常常晚上洗碗,或是出去騎車的時候會聽Podcast。我發現聽不到別人講話,或是聽不到外面的聲音,會有一點麻煩。就興趣換耳機的念頭 

由於 Airpod pro已經出了好一陣子了。加上 Sony那支剛出一片好評。儘管貴了好幾十刀,就先買了 Sony WF-1000XM4來試試


Sony WF-1000XM4



開箱的感覺,耳機質感可以,可是充電盒的質感有點差,外部的觸感沒有問題。可能是太輕了,或是內部抛光做的不夠好,總之充電盒有一點廉價感。

我不是太喜歡耳塞式的耳機(以前有一支 Westone UM2) ,不過這支戴起來不討厭,不注意就忘了

它有一個自動情境調音的功能,用兩天我就關了。我的情境常會判斷錯誤。

我喜歡它在設定情境時會念出來 e.g. 一個女聲念 ambient sound.      

基本上我用的蠻滿意的,但是,那陣子我正在換網路,因為有的沒有的問題,我打了無數次電話給客服,我發現客服常常聽不懂我在講什麼 (當然對那些印度客服我也沒什麼好期待的, 但聽不懂這種事不常發生)

當時開始覺得怪,直到有一次跟華人朋友通話,他說我聲音聽來不太一樣,我才意識到這可能是個問題 

Google了一下,確時有一個 yt覺得它的mic不好,我自己跟Airpod比較了一下,發現

Airpod的聲音比較集中,sony這支的收音比較廣。沒有所謂好與壞的問題,甚至可以說Sony 收音收的比較好。但以一個外國人在美來說,本來發音就不夠好了,聲音如果散掉了,別人可能聽不太清楚。

在我自己測試過後,錄音檔如下 ,我就決定退了Sony.   感謝亞馬遜爸爸 

 

Apple Airpod Pro



本來想看看 Airpod 3,當時聽說Apple會在秋季發表。但看到Airpod Pro. $170的特價,就直接殺下去了. 再次感謝亞馬遜爸爸

Airpod Pro本上符合預期,差別是SONY感覺是往上貼合耳朵,Apple是往下  

另外一個是切換音場需要用力按下去,不是觸控(基本上我覺得沒有誤觸的可能,觸控比較方便)

最後一個不是太大的問題,但切換音場的時候只有提示音,我常常搞不清楚當時是 transparent. Or noise cancellation. 

Airpod pro的Mic效果基本上跟Airpod一致,錄音檔如下 

 

所以最後,我只好再回歸蘋果方案


以下是測試的錄音檔 ...


Apple Airpod2


Sony WF-1000XM4


Apple Airpod Pro